“交头接耳”是汉语成语,属于联合式结构的动词性短语,具体解析如下:
1. 短语类型与结构
- 类型:成语(非俗语或谚语),具有固定的四字结构和典故来源。
- 结构:由两个动宾词组联合构成:
- “交头”(头靠着头)和“接耳”(嘴贴近耳朵)并列组合,强调动作的亲密性和私密性。
- 语法功能:通常作谓语、定语或状语,描述两人低声交谈的场景,例如:“观众席上有人交头接耳,影响了演出效果”。
2. 语义与用法
- 核心含义:形容两人凑近耳边低声私语,常见于形容私下议论或秘密交流的情景。
- 近义词:
- 窃窃私语(侧重声音微小)
- 窃窃私议(强调私下讨论)。
- 反义词:大声喧哗(公开高声说话)。
- 语境适用:
- 文学描写:如茅以升《中国石拱桥’里面描述石狮子“交头接耳”的姿态。
- 现实场景:会议、课堂等需要安静的场合中禁止此类行为。
3. 历史渊源与典故
- 出处:最早见于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第三折:“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 经典用例:
-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中描述士兵“三三五五交头接耳而说”,渲染紧张气氛。
- 《红楼梦》第九十三回通过“交头接耳”刻画人物窃窃私语的情态。
4. 文化延伸与跨语言对照
- 歇后语:“拿浆子糊纸人”(比喻表面亲密实则无实质交流)。
- 英文翻译:speak in each other’s ears 或 whisper to each other。
- 日文翻译:“ひそひそ話をする”(强调低声密谈)。
“交头接耳”作为联合式成语,兼具动作描写与情感暗示,广泛用于文学与日常表达中。其结构工整、典故明确,是汉语中典型的意象化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