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旗袍的历史渊源 丝绸旗袍的历史由来

丝绸旗袍的历史渊源 丝绸旗袍的历史由来

一、丝绸旗袍的历史?

丝绸旗袍是中国传统女装的代表其中一个,起源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据传,最早的丝绸旗袍是由上海清朝名门闺秀杨翠喜所创,她在1909年设计出了一款以丝绸为面料、紧身剪裁、高领、长袍式的女式长袍,这就是现代旗袍的雏形。后来,这种旗袍被越来越多的女性所接受,成为了当时上海滩上的流行潮流。

20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流行于全国各地,成为当时女性的主要服装其中一个。在这一时期,旗袍的设计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款式和面料,比如长袖旗袍、短袖旗袍、绸缎旗袍、棉质旗袍等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旗袍逐渐退出了主流流行潮流,但在一些特定场合和地区,仍然被一些女性所穿着。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丝绸旗袍又重新成为了一种流行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追捧。

二、旗袍的历史演变?

1840-1911年

晚清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晚清 旗袍的起源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气氛中,女星身体的曲线好不外露。旗袍裁制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这时候的旗袍染上了古典诗的韵味,寂寞惆怅谁人诉?!她湿润、柔软成一枚清词,长满了细细密密的青苔般的相思。

1912-1949年

民国

寻求解放的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民国年间,旗袍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展现东方女性的婉约之美,体现中华女性的天然之美。旗袍终于从“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宅大院中姗姗走来。

民国 内敛的流行

一袭旗袍,百样风情。民国时期的四大美女:林徽因,清秀、聪明;陆小曼,美艳、婉约;周旋,天真、甜美;阮玲玉,骨感、妩媚。

我们身处民国,热爱上了西方的美学。随着西方文化东进,表现在女性服饰上,从遮掩曲线到追求突出曲线却又保持内敛成为流行。

1981-2000年

现代

中国女性历来以贤淑、端庄为美,时刻轮转,时代变迁。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职能有所变化,旗袍仍然是展现贤惠、典雅中华女性之美的元素。

现代 旗袍的盛行

我们开始重拾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而承载着东方人对流行的诠释、对美的注解的旗袍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的国服,并被作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2001-至今

全球

一袭旗袍造就了完美东方女性的经典,即使没有金银相称、珠玉点缀,一领一叉的窈窕,优雅内敛的表达,把女人的妩媚、温柔与性感演绎到极点。

百年旗袍 华丽转身

东方元素备受国际流行界瞩目的今天,旗袍不像其他文化遗产会被送进博物馆,而是成为了流行尖端的顶级时装设计师与社会潮流人士的挚爱,但它在与流行为伍时,却永远都是那么的高高在上,旗袍与美再次成为全球的焦点。

三、旗袍里面穿什么,旗袍的进步历史?

旗袍的出现,已经是民国是后的事了!里面穿的可以是肚兜 ,和各种短裤!(清朝时候的女子服饰不能算是现在所说的旗袍!由于旗袍是民国后对满族女子服饰的修改而成的!)清人女子里面通常是肚兜 和短裤以及和秋衣类似的内衣!现在女人旗袍里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就个3角和一个BRA!

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刻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其中一个。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民族礼服其中一个。

四、旗袍的历史文化?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旗袍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明朝的“宫廷式”旗袍。如今,旗袍也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信息,被广泛应用在舞台上、宴会上,把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播到全球各地。旗袍象征着传统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优雅淡然的生活态度。旗袍不仅是服装,也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

五、上海旗袍的由来和历史?

旗袍本是满族旗人妇女的土著服装。以后汉族妇女穿着的也多起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女式服装。旗袍通常指一种近代华人女子的服装。旗袍于民国时期为上海女校的制服,当时的上海女学生亦被认为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2

六、旗袍的历史及形制特点?

一、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民族礼服其中一个。

二、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全球各个流行之地。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民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一个。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三、它的形制特点丰富多彩: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20世纪30、40年代旗袍进步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旗袍的襟、领、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特别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

七、苏绣旗袍的历史背景?

苏绣即苏州刺绣 ,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仍以苏州为中心,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扬州、无锡、常州、宿迁、东台等地。 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进步创新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 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二千五百年的苏州文 苏绣精品明熠熠生辉。

八、旗袍的历史

旗袍的历史回顾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旗袍被视为一种优雅、典雅的代表。旗袍起源于清朝民国时期,经过漫长的进步历史,如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大亮点。旗袍的设计简洁大方,突显出东方女性的柔美和端庄。

旗袍的起源

旗袍最初起源于旗人的服装,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广为流行的流行单品。旗袍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式长袍,经过改良和流行化的设计,旗袍成为当时女性社交场合的流行选择。旗袍的面料和剪裁经过精心挑选,展现出女性优雅的身姿。

旗袍的进步历程

旗袍在20世纪初期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女性流行界的焦点。无论是在电影、舞台还是社交场合,大众都能看到旗袍的身影。随着社会的进步变迁,旗袍也经历了风格上的变化,从传统的设计到现代流行的演绎,旗袍一直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

旗袍的设计特点

旗袍的设计注重剪裁和线条的优美,不同的面料和图案营造出不同的风情。旗袍的领子和袖口经常会使用独特的装饰,如蕾丝、花边等,为整体造型增添动感和优雅。旗袍的长度和合身度也是设计的重点,旗袍能够展现女性身材的曲线美,同时又不失端庄大方。

旗袍的文化意义

旗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其中一个。旗袍代表着中国传统服饰的优雅和典雅,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女性的理想化表达。无论是在婚礼、晚宴还是重大场合,女性穿着旗袍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气质。

小编归纳一下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设计和优雅的风格使其成为了流行界永不退流行的经典之作。希望在未来的流行道路上,旗袍能够继续闪耀光芒,传承中华民族的杰出传统文化。

九、旗袍美探的由来和历史?

《旗袍美探》是马伊琍和高伟光主演的民国流行情感剧,故事务节很精妙。

苏雯丽是留学归来的大致姐,性格很好玩,在这里她不仅仅是受万人仰慕的上海名媛,也是思考严谨,为人正直的女侦探。不过,由于苏雯丽行事自我,常常插手案件,令巡捕房探长罗秋恒(高伟光饰)非常不满,在这个经过中,两人的摩擦笑料不断。

《旗袍美探》原名是《爱思小姐探案集》,是由澳剧《费雪小姐探案集》翻拍而来,《费雪小姐探案集》改编自克里·格林伍德的同名悬疑探案系列小说,在国外很出名。

由于原作的风格就是比较浮夸的,因此《旗袍美探》才将故事背景放在了民国时期。从剧情预告来看,《旗袍美探》是悬疑剧,一个又一个离奇又高能的案子不断发生,苏雯丽和罗秋恒面临了很多困难。

女主角苏雯丽在探案方面很有天赋,她在案情分析时表现出的机敏和见识,令罗探长深为叹服。就这样,两人从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再到互相爱慕,最终成功在一起了。

民国女子的服饰之美

该剧讲述了从法国巴黎回国的女侦探苏雯丽(马伊琍饰)与法租界警务局中央巡捕房探长罗秋恒(高伟光饰)一同破解悬案的故事。

我国习性上把民国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段时期称为民国时期。由于中华民国1912年(即辛亥革命的次年)元旦正式宣布成立,采用国号纪年法,该年称民国元年。

在史学界,“民国初期”一般指民国成立的最初十年左右。1922年民国政府分裂为北京、广州两个政府,有所谓北洋军阀,史学界通称这一阶段为军阀混战。经北伐战争,1927年民国还都南京,史称民国南京政府,直指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

这个时期,女性的服饰变化在这个时期尤为显著,其中西结合的特点尤为明显,而在这一时期,民国时期最常见的服饰大致分为旗袍、学生装、洋装等风格服饰。

开门见山说,根据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改良的旗袍风靡民国,是当时不少女生的日常服装。旗袍其实是在20年代末,也就是新文化运动受到欧美服饰的影响,唤醒了大众对美的追求,因此女子更加注重了对身材的“曲线美”,旗袍设计偏向修身,一般量身定做,而且色调力求淡雅。

小编认为‘旗袍美探’里面,苏雯丽几乎每一集都要换上不同的旗袍和洋装,修身的旗袍将角色的婀娜与风韵,体现得一览无余;马伊琍本身就是上海人,苏雯丽偶尔说上几句软糯婉转的上海话,也极衬这个角色的软糯娇媚。

接下来是民国风——学生装,继承了汉服中上身穿袄,下身穿裙的样式,然而到了民国初期,裙长逐渐缩短并且缩减腰身,而且有了倒喇叭的设计,也就是五四装的前身。北伐后,学生装才真正成形,而学生装主要是以淡蓝色的布上衣为主,还有旗袍式领口,衣长一般不会过臀。那么下身则是搭配深蓝色裙装或者黑色百褶裙,一般不带花纹修饰,以朴素为主。

虽然民国时期大多以旗袍为主,然而同样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少西式服装,我们从不少民国电视剧中也能时常见到,女子穿着带有西方元素的裙装和帽子等,这些足以说明当时西式服饰已经成为了女子的流行服饰了。除了裙装,西式的大衣在当时也受到了不少追逐流行的名媛女子所追捧,无论是高贵风的皮草还是其他西式大衣,在民国时期已成为流行的代名词。

十、倒大袖旗袍的由来和历史?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这种“文明新装”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的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城市女性视 为时髦而纷纷效仿。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时或露腕呈喇叭形,袖口一般为7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裙为套 穿式,初尚长裙,长及足踝,后渐至小腿上部。?当“文?明新装”异军突起之时,旧式的袄裙、袄裤也层出不穷地变换着小花样。衣领降低高度,让颈项露出 来。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短袄的下摆时圆时尖,或是六角形,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垂下挑逗性的长而宽的浅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 穗。清式的马面裙慢慢简化,榴裥越来越少,乃至消失,后连马面裙本身也踪影全无。旧的服饰消失,新的形式产生。  20年代中叶起, 一种新旗袍诞生。上海是当时公认的服饰流行中心,其声势远远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流行的变化。上海旗袍流行的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 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初的款式。张爱玲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格。”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下之上或大约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领、襟、摆等处仍喜做滚边镶饰,但繁褥之风,?“裥干”和阔滚条被视为过时 的象征。是秋冬时穿的夹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边装饰。中的旗袍,已略显腰身,长至小腿肚,倒?大袖。1924年秋,末代刘春霖之女刘沅颖下嫁《玉 梨魂》作者徐枕亚,新娘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倒大袖旗袍。  20年代未,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进步至膝下,仍为 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后体上显得特别简洁方便。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 袍身变得合体,有的袖口装上仿西式的克夫,成为流行一时的流行。20年代的中式女装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包括旗袍。倒大袖在旗女的袍中有,汉女的衫 袄也时兴过一段时期,民国初的“文明新装”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