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是什么意思

凌迟是何意思

凌迟,也称为陵迟,是我国古代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通常被称为“千刀万剐”。这种刑罚的实施方式是用小刀将人慢慢割死,给受刑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凌迟之刑大约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以“凌迟”之名出现在法典中的是在辽代。此后,金、元、明、清等朝代都将其定为正式的刑罚。

在五代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对叛乱的恐惧加剧,因此多采用极刑,凌迟之刑应运而生。当时,这种刑罚被称为“剐刑”。随着历史的提高,金、元两朝的异族统治者为了威吓汉族人民,将凌迟之刑写入法典,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性格暴戾,常常使用凌迟这种残忍的刑罚。凌迟不仅仅针对那些犯了十恶不赦之罪的罪犯,甚至小编认为‘明大诰’里面明令以之惩罚各种一般性的犯罪,尤其是针对官员的贪污行为。明代的凌迟刑罚执行得尤为残忍,受刑者通常要经历几千刀的割刑,才会死去,给人以极大的恐惧。

进入清代,凌迟刑罚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展,甚至包括大骂父母或公婆、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等触犯伦理道德的犯罪。太平天国的林凤祥、李开芳、石达开等将领,以及捻军首领张洛行、赖文光等均遭受了凌迟之刑。然而,清代的凌迟刑罚执行得相对温和,一般割几十刀犯人就会毙命,显示出对人道主义的某种妥协。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随着西技巧律改革的影响,朝廷决定永久删除凌迟等酷刑,改为斩决。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重大变革,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权和人道主义的逐渐重视。

怎样?怎样样大家都了解了吧,凌迟作为一种极刑,承载着历史的沉重与悲惨。它不仅是对罪犯的惩罚,更是对社会恐惧与统治者权力的体现。随着时代的提高,凌迟之刑逐渐被淘汰,反映了大众对生活的尊重和对法律的重新审视。

赞 (0)
版权声明